被倒灌的信息排泄图

“下沉贴”的爆火与“流量黑洞”中的自嗨

面对“下沉贴”的爆火,起号内容的频出,我陷入了沉思。不能说读者不对,毕竟东西能火一定是有原因的。

但又总觉着那里不对,好像是件很讽刺的事情:本来X还自诩为信息排泄链的源头,产出高质量内容,现在却在吸取来自尾端的东西,似乎还甘之如饴…

有时候惊叹自己的无知。但稍微了解后感想:还是继续保持无知吧。

让我惊叹的事情是最近在推上爆火的两个帖子,一个是注册美区Apple ID的教程,一个是注册Gmail的教程,前者260万流量,后者刚开贴,也有20万。这种流量的爆炸让我震惊,惊叹自己常自诩为大明白,竟然对一些“显而易见”的现实如此无知。

美区的Apple ID,我在两年多之前注册过,当时GPT刚出iOS版的客户端,我下载不了。一位朋友说美区的可以下载,于是我就在网上随便搜了一下教程,然后按照教程把美区的ID注册了,下载了GPT客户端使用至今。

昨天一看,发现这个爆火的帖子和我当年用的教程几乎一模一样,包括我的ID地址也选的俄勒冈州。当然,这个帖子引发的热议让我想起来了这个账号,于是我把iPhone切到美区,充了个礼品卡,开了一个X的basic会员。

如果说开美区的Apple ID还有些难度,那么注册Gmail也需要教程就有点让我震撼了。

我大概有四个Gmail,其中有两个是在去年年底注册,三个是美区的地址,前段时间白嫖了几个月的Gemini pro,爽了一把。

我在注册的过程中没有碰到任何技术困难,但是现在大家如此渴望一个详细的教程,不知是不是因为现在中美关系紧张,Google对中国的用户越发不友好。

这个经验帖可能考虑了一些复杂的情况,比如注册时需要手机验证码,国内的手机号会经常出现收不到验证码的情况,说明这个帖子应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能如此爆火就有点让我吃惊。

我刚才转发了一下那个帖子并发表了惊叹,可能带着一些吐槽。我说“现在的X平台都那么下沉了吗?能翻墙出来,还不会注册Gmail”。随后贴主在我的转发下评论“嗯,是的,他们确实不知道”。然后他又说自己在招一对一学员,问我要不要学习起号,我婉拒。一方面,被上门推销,有种被惦记的感觉,略感不适。另外,这种询问让我感到有点受刺激,毕竟我发推这么多关注者也不到1000,确实挺失败,被推销起号教学,像是一种嘲讽。

我研究了一下,这位贴主fo数这几天从300涨到了3000,也算是一时间最火的“起号达人”。不过看到他在此前发了1000多条,并没有多少粉,说明也是突然找到了流量密码。那么他的“秘笈”应该不难推测,大概就是下沉吧。

他的几个爆火贴都是极度下沉的内容,这些内容大概是多年前百度贴吧或百度知道里很平常的内容,与之相比,CSDN、知乎以及各大博客里的内容都显得过于高级。在技术方面,我一直都爱折腾,对这些内容很熟悉,许多基本技能也都是在那上面学会的。不过没想到那些东西在X上还能爆火,说明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所处的平台环境不一样,但是内容需求都还是那些。

那么,我似乎也可以搞一搞,毕竟我现在也可以写长贴了,而且那种“教程卡片”我也早就驾轻就熟。但做那些确实兴致不高。我承认,那些技能我很熟练,因为算得上是“基本功”,但是确实没有兴趣回头再梳理一遍的动力了,即便很可能带来流量。

我喜欢的是技术,尤其是新的技术。最近越发悲剧性地发现,我所想写的都是些“流量黑洞”,但如果非得做出选择,我可以放弃流量。

X终究也只是马斯克的地盘,我不可能在这里永居,说不定哪天就被封了。但是技术学到手了,短期能够让我快乐,长期来看说不定能够用来做些什么。

嗯,我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传教的。因为下沉贴而涨粉,吸引到的也不见得是自己想交的朋友。来X,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可以观察乃至有机会与真正的技术大佬交往。

如果要获得流量,那就必须要顺从于算法。但是越是了解算法和“流量密码”,我就越想逃离。我习惯了在各大平台中流浪,我从公众号逃离了,从知乎逃离了,从小红书逃离了,从抖音逃离了,甚至B站,我也越来越感觉无趣。

我在X待了几个月,并不是因为这里能涨粉,而是因为这里有种“社区感”,我能结交到一些有趣的人。但是,最终,我的宿命可能还是逃离,因为曾经温暖过我的“社区感”似乎随着天气渐凉而逐渐降温,不断吹来的是原以为独属于国内社交平台的流量文化风潮,带来的是一种熟悉而腐败的气息。

当然,可能X平台本来就是如此,只是他的算法是的用户不像国内平台那样总是推送不想看的内容。如此一来,既然不适,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清洗调整时间线。我尽量尝试,但又感觉越来越难调整。

我从小不善交际,但是从来没为这种状态感到沮丧,可能是很早就习惯了孤独。或许我终究只是自嗨,因为能与我同频在一起狂欢的人,一共也没几个,而我现在有800多关注, 或许已经是我需求的极限了。

对我而言,逃离与乃至“流浪”对我来说不是很糟糕。能嗨起来很重要,管它是不是自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