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前线消息

2007年9月

几周前,我有一个如此异端的想法,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你上哪所大学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对于我和许多中产阶级的孩子来说,考上好大学在我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就是生命的意义。我是什么?一个学生。要做好这个,意味着要取得好成绩。为什么要取得好成绩?为了考上好大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似乎有几个原因:你会学到更多,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但具体的好处是什么并不重要。大学是你所有未来前景必须通过的瓶颈;如果你上了更好的大学,一切都会更好。

几周前我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某个时候,我已经不再相信这个了。

是什么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是现在这种过分担心孩子上什么幼儿园的新趋势。在我看来,这根本不可能重要。要么它不会帮助孩子进入哈佛,要么如果确实有帮助,进入哈佛也不会再有太大意义了。然后我想:那么现在它有多重要呢?

结果我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数据。我和我的三个合伙人经营着一家名为Y Combinator的种子期投资公司。我们在公司只有几个人和一个想法时进行投资。想法并不重要;它反正会改变。我们的大部分决策基于创始人。创始人平均大学毕业三年。许多人刚刚毕业;少数还在上学。所以我们与研究生项目或刚从大学毕业就招聘员工的公司处境非常相似。只是我们的选择会立即受到可见的检验。创业公司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成功或失败——通常一年内你就会知道会是哪种。

应用于创业公司的测试是现实世界中最纯粹的测试之一。创业公司的成功或失败几乎完全取决于创始人的努力。成功由市场决定:只有用户喜欢你构建的东西,你才会成功。而用户不在乎你上过哪所大学。

除了有精确可测量的结果,我们还有很多结果。不像传统风险投资基金做少量大交易,我们做大量小交易。我们目前每年资助约40家公司,从约900份申请中选出,代表约2000人。[1]

考虑到我们评估的人数之众以及应用于我们选择的快速、明确的测试,Y Combinator一直是学习如何挑选赢家的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学到的最令人惊讶的事情之一就是人们上过的大学有多不重要。

我以为自己已经不再关心这个了。没有什么比在哈佛读研究生更能治愈你对普通哈佛本科生的任何幻想了。然而Y Combinator向我们表明,我们仍然高估了上过精英大学的人。我们会面试来自麻省理工、哈佛或斯坦福的人,有时会想:他们一定比看起来更聪明。我们花了几次迭代才学会相信自己的直觉。

实际上,每个人都认为上过麻省理工、哈佛或斯坦福的人一定很聪明。即使为此讨厌你的人也相信这一点。

但当你想想上精英大学意味着什么时,这怎么可能呢?我们谈论的是由招生官员——基本上是人力资源人员——做出的决定,基于对十七岁青少年提交的大量令人沮丧地相似的申请的粗略检查。他们有什么依据?一个容易被游戏化的标准化测试;一篇短文告诉你孩子认为你想听什么;与随机校友的面试;基本上是服从性指标的高中记录。谁会依赖这样的测试?

然而很多公司确实这样做。很多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申请人上过的大学的影响。怎么会这样呢?我想我知道答案。

企业界曾经有句说法:“没有人会因为购买IBM而被解雇。“你不再专门听到关于IBM的说法,但这个想法非常活跃;有一整类"企业"软件公司存在就是为了利用这一点。为大型组织购买技术的人不在乎为平庸软件支付巨额费用。那不是他们的钱。他们只想从一个看起来安全的供应商那里购买——一家有成熟名称、自信的销售人员、令人印象深刻的办公室以及符合所有当前潮流的软件的公司。不一定是会交付的公司,而是如果他们让你失望,仍然看起来是谨慎选择的公司。所以公司已经演变成填补这个利基市场。

大公司的招聘人员与为组织购买技术的人处境非常相似。如果有人上过斯坦福且明显不疯狂,他们可能是个安全的选择。而安全的选择就足够了。没有人会根据招聘人员拒绝的人后来的表现来衡量他们。[2]

我当然不是说,精英大学已经像企业软件公司那样演变成利用大型组织的弱点。但它们工作起来好像已经这样了。除了品牌名的力量,精英大学的毕业生有两个关键品质,正好适合大型组织的工作方式。他们擅长做被要求做的事情,因为这是取悦十七岁评判你的成年人所需要的。而上过精英大学让他们更加自信。

在人们可能一辈子在一家大公司工作的日子里,这些品质一定非常有价值。精英大学的毕业生既能干,又服从权威。由于在大型组织中个人表现如此难以衡量,他们自己的自信将成为他们声誉的起点。

在创业公司的新世界中,情况非常不同。即使我们想,我们也无法将某人从市场的判断中拯救出来。而魅力和自信对用户来说一文不值。用户关心的只是你是否制作了他们喜欢的东西。如果不,你就死定了。

知道这个测试即将到来,我们比那些仅仅招聘的人更努力地寻找正确答案。我们不能对成功的预测因素有任何幻想。我们发现的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比个人之间的差异小得多,相比之下可以忽略不计。在与某人交谈的第一分钟,我们比知道他们上过什么学校能了解更多。

这样说是显而易见的。看个人,而不是他们上过什么大学。但这比我开始时的想法要弱,即个人上哪所大学并不那么重要。你在最好的学校学不到在较差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吗?

显然不是。显然,对于个人情况你无法证明这一点,但你可以从综合证据看出:如果不问他们,你无法区分上过一所学校的人与上过另一所在美国新闻列表上排名低三倍的学校的人。[3] 试试看。

怎么会这样?因为你在大学学到多少更多地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大学。一个坚定的派对动物可以在最好的学校度过而不学任何东西。而对知识有真正渴望的人将能够在一所根本不著名的学校找到一些聪明的人学习。其他学生是上精英大学的最大优势;你从他们身上学到比教授更多的东西。但如果你有意识地寻找聪明朋友,你应该能够在大多数大学重现这一点。在大多数大学,你至少能找到少数其他聪明学生,而且大多数人在大学也只有少数亲密朋友。[4] 找到聪明教授的几率甚至更好。教授的曲线比学生平坦得多,特别是在数学和硬科学方面;在数学系找不到聪明教授之前,你必须把大学列表排得很靠后。

所以,我们发现不同大学的相对声望在判断个人时是无用的,这并不奇怪。大学如何选择人有很多随机性,而他们在那里学到什么更多地取决于他们自己,而不是大学。在这两个变化来源之间,某个人上过的大学并不意味着什么。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力的预测因素,但太弱了,我们主要将其视为错误来源,并努力有意识地忽略它。

我怀疑我们的发现是创业公司特有的异常现象。可能人们一直高估了上大学地点的重要性。我们只是终于能够衡量它了。

不幸的事情不仅是人们受到如此肤浅的测试的判断,而且这么多的人也这样判断自己。很多人,可能是美国大多数的人,对上过或没上过大学都有些不安全感。这种情况的悲剧性在于,没上过你喜欢的大学的最大 liability 是你自己感觉因此缺少了什么。大学在这方面有点像专属俱乐部。成为大多数专属俱乐部会员的唯一真正优势是:你知道如果不是会员,你不会错过太多。当你被排除在外时,你只能想象成为内部人士的优势。但它们在你的想象中总是比现实更大。

大学也是如此。大学有所不同,但它们完全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命运的印记。人们不是十七岁时招生官员决定的样子。他们是自己塑造的样子。

确实,不关心人们上过哪所大学的最大优势不仅是你可以停止用肤浅的标准判断他们(和你自己),而是你可以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你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的。他们的工作不是取得好成绩以便进入好大学,而是学习和行动。不仅因为这比世俗成功更有回报。那将越来越成为通往世俗成功的道路。

注释

[1] 我们衡量的东西值得衡量吗?我认为是的。你可以仅仅通过精力充沛和不择手段而致富,但从科技创业公司致富需要一定量的智慧。这正是中产阶级重视的那种工作;它与当医生的智力成分大致相同。

[2] 实际上,有人做过一次。米奇·卡波尔的妻子弗雷达在莲花公司早期负责人力资源。(正如他痛苦地指出的,他们后来才发展浪漫关系。)有一次他们担心莲花公司正在失去创业优势,变成一家大公司。所以作为实验,她向招聘人员发送了前40名员工的简历,识别细节已更改。这些正是让莲花公司成为明星的人。没有一个得到面试机会。

[3] 美国新闻列表?当然没有人相信那个。即使他们考虑的统计数字有用,他们如何决定相对权重?美国新闻列表有意义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如此不诚实。他们没有外部来源可以用来校准他们使用的统计数字的权重;如果有,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那个了。他们必须做的是调整权重,直到顶尖学校以大致正确的顺序成为通常的怀疑对象。所以实际上美国新闻列表告诉我们的是编辑认为顶尖学校是什么,这可能与此事的普遍看法相差不远。有趣的是,因为一些学校努力游戏系统,编辑们必须不断调整算法以获得他们想要的排名。

[4] 当然,可能并不意味着容易。派对学校的聪明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某种局外人,就像他们在大多数高中一样。

感谢特雷弗·布莱克威尔、莎拉·哈林、杰西卡·利文斯顿、杰基·麦克唐纳、彼得·诺维格和罗伯特·莫里斯阅读本文的草稿。

相关

法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