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如何在组织愚蠢下生存

职场不是学校:理解体制荒谬的生存指南

Sheril Mathews 2025 15 min read
Overview

文章核心概述

虽然学校教育强调努力、成绩和公平,但职场实际运作远非如此。Sheril Mathews指出,组织内充满"组织荒谬"与"体制愚蠢",决策和晋升深受主观认知、权力关系和心理因素影响。作者呼吁高绩效者学会理解并适应这种主观环境,在保有自我原则的同时,有效参与并影响组织。

Theme 01

将愚蠢作为解释,而非恶意

组织中许多"不公平"情况,往往归因于体制惯性、注意力分散、激励结构扭曲和认知地图不一致,而非真正的恶意算计。

  • 从"体制愚蠢"视角解释职场荒谬,可避免把小摩擦当作背叛,从而保留主动性和情绪距离
  • 面对难以理喻的组织行为时,应询问对方面临什么压力、在玩什么游戏,或你认为的合理是否对方也这样看
  • 这种心态转变有助于避免愤世嫉俗,促使对系统保持好奇和主动学习
Theme 02

组织远非纯粹的"绩效社会"

管理者常声称组织以绩效为中心,但真实情况是,晋升或奖励未必青睐表现最突出的人。

  • 影响晋升的因素包括权力距离、时机、认知印象和政治用途,绩效只是进门的门票,未必能获得座位
  • 专家型员工误以为能力自然会被看到,但缺乏舞台和话语权,能力很难转化为影响力和认可
  • 真正需要的是为自己的成果打造分发与表达策略,而非单纯追求"努力工作"
Theme 03

认知印象与表现同等重要

与学校不同,职场中没有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更多依赖他人零散印象和信息片段进行评估。

  • 谁来做认知极其关键,即便同事赞赏你的工作,他可能并非组织影响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 不仅要做出好工作,还要确保工作被"重要的人"感知到,并在合适的环境和语境中传播
  • 如若自己不主动塑造作品的意义,将会被他人定义,且不一定是积极或准确的方向
Theme 04

不要为"客观公平"耗费心力

组织常以KPI、OKR等指标制造表面客观性,但实际更多靠主观评价与口碑做决策。

  • 入选和晋升依赖信任网络和价值的口头叙述,数据多被事后用于佐证既有结论
  • 与其抱怨系统"不公",更重要的是学会读懂潜在的主观逻辑
  • 适应"主观为王"的环境,是在组织内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Theme 05

如何定位自己的贡献

工作的真正价值,往往决定于合适的传播时机和包裹方式。

  • 优秀方案若出现在错误时点或以错误方式呈现,可能毫无价值
  • 平淡方案若被巧妙包装,则可能被认为是"战略突破"
  • 要把工作当成长期"宣传战",持续用多种渠道让组织接收你的价值
06

标准差异与影响力流向

每个人在组织中的"游戏规则"并不一致。有专注实务与内容的,也有擅长通过沟通和社交建立影响力的。保持自我原则并不意味着放弃竞争,而是要提前预判"不公平"并作出策略调整。

07

越往上走,竞争越为"倒漏斗"结构

组织高层岗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随着职位晋升,结构越发模糊和充满主观因素。即使做对所有事,也可能因为位置稀缺而被淘汰。持续承受挫折的"高耐挫力"是少有的优势。

08

明确选择"比赛规则"

组织里同时存在多种晋升游戏和评价标准。无论选择哪种路径,都要明确认知和承担相应收益与风险,避免"走着走着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Theme 09

专注于"可控圈"

长期把关注点放在不可控因素上很容易导致消耗和倦怠。

  • 避免组织性无力感,主动关注自己具备影响力的空间
  • 维持"内部控制点",才能在复杂系统中维持自身力量
Theme 10

保持"多元身份投资"

类似投资组合,职场发展不能只押注组织认可和职位晋升。

  • 如果所有身份系于公司或职位,一旦受挫就会整体崩溃
  • 需投入个人技艺、长期社群、学习项目等,使自我价值超越组织体系

组织生存心智模型

认知转化框架

始终用"体制愚蠢"取代"恶意"解释组织行为,保持好奇,理性看待冲突和失误。将愤懑转化为系统学习。

绩效舞台战略

绩效不是全部,舞台和影响力才是核心。"作品"需要主动推广、表达和持续分发,不能被动等待认可。

主观影响力管理

积极塑造关键人群对你和成果的认知,理解组织中影响网络,不只努力工作,更重"被谁看到"。

长期宣传战心态

自我定位与成果推广需持续推进,采用多渠道、多频率、战略性行动,而非孤立事件或一次性努力。

标准差异预判

承认并拥抱组织中的"多元游戏规则",主动预判"不对称",采取创意策略实现公平。

可控圈经营

不纠结于无法影响的事物,深耕自身定位、关系经营与成果积累,坚守内部控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