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概述
虽然学校教育强调努力、成绩和公平,但职场实际运作远非如此。Sheril Mathews指出,组织内充满"组织荒谬"与"体制愚蠢",决策和晋升深受主观认知、权力关系和心理因素影响。作者呼吁高绩效者学会理解并适应这种主观环境,在保有自我原则的同时,有效参与并影响组织。
将愚蠢作为解释,而非恶意
组织中许多"不公平"情况,往往归因于体制惯性、注意力分散、激励结构扭曲和认知地图不一致,而非真正的恶意算计。
- • 从"体制愚蠢"视角解释职场荒谬,可避免把小摩擦当作背叛,从而保留主动性和情绪距离
- • 面对难以理喻的组织行为时,应询问对方面临什么压力、在玩什么游戏,或你认为的合理是否对方也这样看
- • 这种心态转变有助于避免愤世嫉俗,促使对系统保持好奇和主动学习
组织远非纯粹的"绩效社会"
管理者常声称组织以绩效为中心,但真实情况是,晋升或奖励未必青睐表现最突出的人。
- • 影响晋升的因素包括权力距离、时机、认知印象和政治用途,绩效只是进门的门票,未必能获得座位
- • 专家型员工误以为能力自然会被看到,但缺乏舞台和话语权,能力很难转化为影响力和认可
- • 真正需要的是为自己的成果打造分发与表达策略,而非单纯追求"努力工作"
认知印象与表现同等重要
与学校不同,职场中没有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更多依赖他人零散印象和信息片段进行评估。
- • 谁来做认知极其关键,即便同事赞赏你的工作,他可能并非组织影响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 • 不仅要做出好工作,还要确保工作被"重要的人"感知到,并在合适的环境和语境中传播
- • 如若自己不主动塑造作品的意义,将会被他人定义,且不一定是积极或准确的方向
不要为"客观公平"耗费心力
组织常以KPI、OKR等指标制造表面客观性,但实际更多靠主观评价与口碑做决策。
- • 入选和晋升依赖信任网络和价值的口头叙述,数据多被事后用于佐证既有结论
- • 与其抱怨系统"不公",更重要的是学会读懂潜在的主观逻辑
- • 适应"主观为王"的环境,是在组织内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如何定位自己的贡献
工作的真正价值,往往决定于合适的传播时机和包裹方式。
- • 优秀方案若出现在错误时点或以错误方式呈现,可能毫无价值
- • 平淡方案若被巧妙包装,则可能被认为是"战略突破"
- • 要把工作当成长期"宣传战",持续用多种渠道让组织接收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