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230 · Stanford | Autumn 2025

AI辅助编码时代下的
新型生产力与职业发展

主讲:吴恩达 · Introduction to Deep Learning

AI辅助编码革新编程模式与生产力边界

吴恩达开篇对AI辅助编码的普及现象做了现场调研,大部分学生已日常使用Copilot、Gemini CLI等工具。他坦言,"现在再也不希望手动编码",AI辅助让开发体验颠覆性地提升。

编程工作可区分为"快速原型开发""生产级软件开发"。对原型阶段,AI辅助最大幅度提升了实验效率——学生和开发者可以大胆尝试各种想法,通过沙盒环境快速决策,而无需过分担心大规模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学生在咖啡馆偶遇手动写代码人士都让他略感"时空倒错"——这反映出AI辅助模式已成为行业主流。但对生产级别软件,吴恩达警示AI工具潜在风险:如自动化工具错误擦除数据库记录等。他和团队普遍采取"有策略的谨慎"——生产环境下更强调代码审查和工具甄别。

"只要原型成本足够低,就算做20个只成1个也值得"

— 吴恩达

AI加速创新与反馈迭代循环

在构建AI与软件应用时,"你永远无法100%预测结果"。机器学习成果不仅取决于代码,还深受数据影响。真实世界数据有奇妙变量,必须通过实践应用才能洞察——如语音识别中遇到意外的口音、噪音、说话习惯等。

快速构建

用户反馈

快速修正

因此,原型开发与用户测试的速度决定了团队对数据和需求的响应能力。现代开发讲究"快速构建-快速用户反馈-快速修正"的高效循环。"快速行动,打破常规"固然被争议,但他主张"快速且负责任"更适宜AI开发。

具备高原创性和迭代能力的团队,最终往往也是实际责任感最强的团队,因为他们通过不断输出,掌握了迭代的主动权,更易及时修正问题,实现创新突破。

AI辅助与编程基础的协同新范式

"不要学编程"已成最糟糕职业建议

AI让编程门槛降低,应吸引更多人进入,而不是减少。回溯历史,每当工具进步、编程更易,学习人群总会扩大(从COBOL到IDE到AI辅助)。

吴恩达点出现象矛盾:美国CS毕业生失业率上升,但企业却招不到会AI和深度学习的新人才。关键问题在于课程老化,人才技能未更新。传统"没有AI能力"的开发者需求骤减。

招聘新标准

  • 不会雇用只会纯手动编码的工程师
  • 不会选择对AI毫无了解但经验丰富者
  • 倾向选择精通AI的年轻开发者,即使只有一两年经验
  • 顶级开发者:"有深厚CS基础+熟练AI工具"的结合

最顶级的开发者,往往是"双修"能力让他们能像艺术家一样,精准驾驭AI创作和控制编码细节,输出质量远超只靠prompt的用户。

面向未来的跨界融合与AI职业新动能

吴恩达鼓励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学AI和编程。未来AI与编程门槛将会更低,教育、气候科学、工程甚至人文领域的生产力都极大提升。

现代企业青睐的技能组合

AI技术栈
创新能力
跨界项目经验

仅靠过时技能,无视AI趋势,已难以立足。企业招聘标准也在调整,有些尚未建立起深度AI面试体系,需要业界和高校共同推动能力评价更新。

非技术专业也可借助AI成为"创造者",为社会提供独特价值。课程鼓励大家不仅是AI的消费者,更应主动创造,用AI工具赋能自身领域创新。

AI领域现阶段的核心技能体系与新兴工具

当下生成式AI领域,除了会用AI辅助编码,还需掌握一系列新兴技术:

RAG 检索增强生成
向量数据库
多模态大模型
模型安全护栏
知识图谱与LLM集成
模型评估与微调
Agentic Workflows 代理型工作流

面试和实际开发中,企业更看重"会用AI工具+掌握新型AI技术栈"的候选人。这是高生产力团队和个人的明显特征,决定了创新速度与能力上限。

框架与心智模型

Framework & Mindset

快速原型—负责任创新模式

在安全沙盒中支持"大胆试错",以极低成本尝试20种方案。速度是发现数据异常和技术瓶颈的第一步,在安全框架下"行动迅速并负责任"。

AI新时代下的技能升级与择业观

"双修"能力(AI工具+计算机基础)成为价值最高人才标配。鼓励跨界学习,不仅在技术圈内卷,更要服务于多行业。

以"创造者"视角重新定义未来

不仅做AI工具的使用者,更要主动用AI进行创新与赋能。打破本专业壁垒,把AI辅助应用扩展到任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