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的符号约定
[转载自 2010 年 3 月 20 日的一篇 Google Buzz 文章。]
与任何其他人类语言一样,数学符号有许多隐含的约定,这些约定通常不会在语言的正式描述中明确说明。这些约定通过传达数学句子形式逻辑内容之外的额外上下文数据,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变量的命名约定。虽然原则上任何符号都可以用于一种变量类型,但实际上单个符号具有预先存在的内涵,使得将它们分配给特定的变量类型更加自然。例如,人们通常表示:
x
表示实数z
表示复数n
表示自然数
一个涉及复数 x
、自然数 z
和实数 n
的数学论证读起来会非常奇怪。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在分析中使用符号 ε
;一个涉及非常大或负的 ε
量的分析论证会引起大量不必要的认知失调。相比之下,通过坚持每个符号所扮演的传统角色,论证的符号结构得到加强,更容易记忆;暂时忘记了论证中 z
定义的读者至少可以猜测它应该是一个复数,这有助于回忆起实际的定义是什么。
作为分析中的另一个例子,当陈述不等式如 f(x) ≤ C
或 |S| ≤ N
时,习惯上左侧代表希望控制的"未知"量,右侧代表更能控制的"已知"量;因此,例如 f(x) ≤ C
优于 C ≥ f(x
),尽管这两个陈述在逻辑上是等价的。这就是为什么分析学家对"上界"和"下界"做出重要区分的原因;两者并不对称,因为在两种情况下,都是用已知量来界定未知量。(分析中另一个相关的约定是,最好界定非负量而不是非正量,因此例如 f(x) ≥ 0
优于 -f(x) ≤ 0
。)
继续上面的例子,如果已知界 C
本身是几个项的和,例如 C = A + B
,那么习惯上将"主"项放在前面,“误差"项放在后面;因此例如 f(x) ≤ A + B
优于 f(x) ≤ B + A
。通过遵守这个标准约定,可以传达哪些项被视为主项、哪些项被视为误差项的有用信息。
当然,在分析或其他数学领域中还有许多其他隐含的约定;不幸的是,没有这些约定的详尽列表,人们通常必须通过广泛阅读某个主题来掌握它们。
关于分配给如 100 这样的整数的具体内涵的一些后续讨论,可以在这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