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English)

如果你只能给你的儿子或女儿一份礼物,那就让他们拥有热情吧。布鲁斯·巴顿

教育是一个复杂、多面且艰苦的过程,即使孩子天赋异禀,情况也并不会有所减轻。我反对任何单一的“灵丹妙药”来教育资优儿童,无论是特殊学校、私人辅导、家庭教育、跳级,还是其他任何方式;这些都是有利有弊的选择,需要根据孩子、家长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和偏好(包括学术和非学术)进行权衡。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差异很大,我无法针对特定孩子的情况给出任何具体的建议。[特别是,由于我现有的时间承诺很多以及请求数量巨大,我无法亲自回复任何有关资优教育的咨询。]

不过,我确实可以给出一些一般性建议。首先,不应过分关注特定的、人为的基准,例如只用 Z 年时间在著名机构 Y 获得学位 X,或在 C 岁时在测试 B 上取得 A 的分数。从长远来看,这些壮举不会是孩子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或最具决定性的时刻;而且,过度追求这些基准可能获得的任何短期优势,可能会被实现这一目标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所抵消,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本可以用于孩子社交、情感、学术、身体或智力发展的其他方面。当然,仍然应该努力工作,如果愿意,也可以参加竞赛;但竞赛和学术成就本身不应被视为目的,而应被视为发展个人才能、经验、知识和对该学科的乐趣的一种方式。

其次,我认为享受工作很重要;这是一个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得以维持和前进的动力,并能避免倦怠。如果一位好心的父母,因为对孩子在某一学科天赋的培养用力过猛(或不足),最终却意外地熄灭了孩子对该学科的热爱,那将是一场悲剧。孩子的教育进度应更多地由孩子的渴望程度驱动,而不是家长的渴望程度。

第三,应该为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他们可以控制的)而赞扬他们,而不是为他们的天赋(他们无法控制的)而赞扬他们。 Po Bronson 的这篇文章极好地阐述了这一点。另请参阅《科学美国人》的文章“ 培养聪明孩子的秘诀 ”,了解相似的观点。

最后,个人的目标应该灵活。一个孩子最初可能在 X 领域有天赋,但后来决定 Y 领域更有趣或更适合。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即使 Y 领域比 X 领域“ 不那么有声望 ”;有时,在一个自己感到胜任和舒适的不太知名的领域工作,比在一个“热门”但竞争激烈、自己感到不适合的领域工作要好。(另请参阅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法则。)

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在以下文章中有所讨论。虽然我对自己的发展结果非常满意,但我再次提醒,每个孩子的情况、优势和劣势都不同,我的经历不一定是他人的理想榜样。

对于资优教育的专业建议,我可以推荐 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天才青年中心)。另请参阅我的职业建议页面

IQ 补充说明

有各种互联网来源将一个巨大的数值智商(IQ)归因于我。尽管大众对此统计数据着迷,但它在学术界(除了心理测量学等专业领域之外)并没有实际作用;例如,它在确定大学录取(与 SAT 或 GRE 等标准化测试不同)或工作申请方面没有官方或非官方的作用。尽管如此,我仍不时被问及这个数字的来源。

我六岁时接受了斯坦福-比奈测试,获得的分数相当于一个典型的 14 岁儿童的水平。基于此,通过简单的除法可以推断出略高于 220 的智商,但该测试在这些量表上具有极大的噪声,考虑到现实的误差范围,更准确的估计是“大于 175”。Miraca Gross 的书《 Exceptionally gifted children 》(天赋异禀的儿童)中记载了这一点,书中我被赋予了笔名“Adrian Seng”;相关的摘录可在此处找到。

但没有理由期望这个比率会在我的晚年继续保持;我八岁时确实参加了其他一些认知测试(参见上面链接的 Clements 的文章),但从那以后就没有参加过此类测试。